新校長傳媒 今天
以下文章來源于語文榕 ,作者語文老頑童
語文榕
說我想說的,寫我想寫的。說你想聽的,寫你想看的。 語文榕師生投稿郵箱:yuwenrong2016@126.com
聽了半天的課,光是傻樂,也不知道好在哪里。這是青年教師在聽課后,說出的最大、最真的感受。
特別是在大型公開課中,觀摩名師的課,常有這樣的感受——執(zhí)教的技巧很高,課堂中呈現的藝術效果很好,氣氛更是火熱……所以,一邊聽一邊傻樂,或者是跟著音樂一邊抹淚。
哭過、笑過之后,互相詢問:剛才是怎么教的?學生學到什么?一問三不知。你學到了什么?學生學到了什么?似乎都沒有??章渎涞摹?/span>
這個問題的背后,其實是一個嚴肅的話題:如何聽課,怎樣去評價一節(jié)課。
其實,評價一節(jié)課的標準很多,但歸納起來,可以用一句話來描述:在這節(jié)課上,學習是否真正發(fā)生。
基于這個標準,我們可以具體地給出評課的四個工具:
1 學生是否解決了問題
有的課,內容確實豐富,活動也很精彩,帶來的感官刺激很強。但是,學了半天,沒有解決一個問題。
例如,聽起來,書聲朗朗,議論紛紛;看起來,讀讀寫寫,小組合作??墒敲盍税胩欤际?ldquo;就事論事”,原地打轉,沒有解決任何問題,沒有在原有基礎上有絲毫進展。
為什么?原本就沒有給出目標,沒有“問題意識”,課堂充其量就是“教育活動”而已。這樣的課,屬于浪費時間。
青年教師評課,可以從“是否解決了問題”角度去衡量。
例如,統(tǒng)編六年級上冊“圍繞中心意思寫”這一單元。學習時,可以瞄準預設的簡單問題——“什么是中心”,讓學生初步了解文章之“帥”。
之后,推進一步,瞄準核心問題——“如何圍繞中心”,讓學生在文本學習中去尋找答案,感受作者是如何圍繞中心選擇材料;如何圍繞中心去安排材料的詳略或者出現的先后順序;區(qū)分圍繞中心的方式,是緊密型還是松散型……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索與解決,真切地體驗著學習。
解決了問題么?是學生自己通過努力解決的么?這是評課時可用的第一工具。
每個學生在進入課堂之前,都有著自己感到舒適的學習經驗,或者稱之為學習習慣。
例如背誦,有的喜歡逐句精準背誦;有的習慣初知大意后,大致背誦,之后再不斷修正。我們在評課時,可以特別關注這一學習經驗在教學中是否被重置。
對經驗的重置,就是一種全新的學習路徑的探索,是新的學習方式的獲取。這可以作為評課時的第二工具。
例如,學習統(tǒng)編四年級上冊的提問策略單元時,評課時使用“第二工具”就顯得簡單、有效。原本,學生在學習提問策略之前,習慣性地接受老師所說的,然后進行記憶轉化,復習鞏固。
學習的經驗一般為——初讀文本,品味字詞,感悟中心,遷移寫法,運用實踐??吹贸?,這也是非常經典“套路”,也是有效的。
但教學不能總是重復舊經驗,更不能通過反復教學讓這一經驗成為唯一經驗。于是,進入課堂后,有效的教學就是針對業(yè)已形成的經驗進行顛覆。
以《蝙蝠和雷達》為例,讓學生初讀課文后,嘗試著去發(fā)現問題,之后對比批注中的“問題”,嘗試提出自己的問題;再去解決同伴們提出的問題,思考自己的問題;最后形成更高級的、甚至是課堂上解決不了的新問題。
請注意,提出問題,就是獲得了學習的成果。以“問題”為課堂休止符,就是一種經驗的重置。
青年教師在觀課、評課時,可以關注學生是否學得特別舒服,特別順暢。若沒有磕磕絆絆,記住,這可不是好事哦。因為,習慣的改變,總是伴隨著經歷痛苦。
所以,課堂中有一些時間的等待,遭遇一些冷場,發(fā)生一些錯誤,評課時應更為科學的給予評價,也許這就是學習的光耀。
這條簡單說,就是學后有沒有實踐,有沒有“現學現用”?杜威的“做中學”三個字,就是這一工具最佳的“標識”。
學到了有用,用的時候繼續(xù)學,學和用進入良性循環(huán)。
知識,學后不是用來記憶的,也不是用來儲存的,是要來用的。也只有在用的過程中才能知道“是否好用”,才能得到檢驗。
在檢驗中,才能不斷的融入自己的系統(tǒng),提升并抵達新的認知層次。這個過程就是認知系統(tǒng)的更新過程,就是真正的學習過程。
根據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》中對語文學科性質的界定,語文就是實踐性的學科,學語文必須經歷言語實踐。
例如,統(tǒng)編三年級上冊的預測單元,教學意圖是讓學生學習預測。預測,不是固定僵硬的方法,不是停留在紙上的知識條款,而是“具體情況具體分析”的活的策略。
例如,學到預測單元的第二課《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》,教師不需要教太多,可以騰出更多時間讓學生來預測:未來,胡蘿卜先生會遇到誰?對方會有什么困難?胡蘿卜先生會提供幫助么?結局會怎樣?
學生進行預測的實踐量要大,實踐花的時間要多,實踐的結果要予以評價或分享,實踐后要和原文比對,發(fā)現差距。
其實,最終的結果是不論對錯的。實踐本身就是價值,更不要說錯誤的實踐根據學習性質。“在游泳中學習游泳”,每個人都要“嗆幾口水”的。
實踐,作為評課時的一個硬指標,就像“照妖鏡”,一下子能檢驗出課堂教學中,學習是否真正發(fā)生。
小疑則小進,大疑則大進。是否在學習之后依然存疑,就是我們提供給青年教師的檢驗學習效果的最后一個工具。
這是一個特別的評價工具,使用前,青年教師需要更新原有的認識——要從舊的認識“我教了,你就要會”,更新為新的觀念“不但學了,還產生新的疑惑”。
有疑惑,說明有思考,有發(fā)現,學習的質量高。當然,我們也不反對學生帶著滿足與幸福離開課堂,但我們更希望學生在本階段學習結束時,產生繼續(xù)探索的愿望,擁有更好的努力方向,能持續(xù)學習。
例如,統(tǒng)編五年級上冊“速讀”策略單元學習之后,學生對快速閱讀產生了興趣,同時更多的是產生了迷惑——難道,讀得快就是好嗎?要知道,原先的五年學習中,老師不斷強調的是“細嚼慢咽”,古人讀書也講究“涵詠體察”,如今怎么開始追求起速度來了?讀得快,讀不細致,這算有效嗎?學生產生了新問題。
教師應順水推舟,鼓勵學生在未來的閱讀實踐中,不斷去感受,去比較,看看“讀得快究竟會不會影響閱讀質量”。同時還可以嘗試去探索一種方法“既提升閱讀速度,又保證閱讀質量”,到底這種讀書方法存不存在?問題的生成,就是課后全新的學習階段的開啟。
相信有了這四個工具,如同手中握著標尺,衡量一節(jié)課就做到“以學定教”,心中有數。青年教師在聽課時,再也不會被表面想象所迷惑,不至于跟著“呵呵傻笑”了。
帶著工具去觀課、評課,用“學習是否發(fā)生”的標準去衡量,去檢測,評課時就能更加切近真相。
我的課,幽默效果是公認的,聽眾很容易被現場氣氛所感染。然而,這個徒弟聽得非常理性——主動屏蔽劇場效果對自己的干擾,盯著學生的反應去看,追著學生的言語去聽,跟著學生的答案去思考。甚至,有時候做出實錄,有意回避教師說的話,著力分析學生在說什么,在做什么,讓自己的觀課結果變得更加純粹,課堂評價也變得異常客觀。說真的,由于這份理性,這位徒弟已經成為區(qū)域名師了。
可見,評課是教師職業(yè)發(fā)展中可因循的路徑。